色林錯,藏語意為"威光映復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 、色林東錯,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國第二大咸水湖,是青藏高原形成過程中產生一個構造湖,為大型深水湖。
色林錯地處西藏自治區申扎、班戈和尼瑪3縣交界處,位于崗底斯山北麓,申扎縣以北。湖面海拔4530m,形狀不規則,長軸呈東西向延伸,長77.7km,最大寬45.5 km,平均寬約 20.95km,面積2391km.
色林錯、班戈錯湖盆區是在新生代古近紀初開始發育的班戈斷陷盆地基礎上,在第四紀繼承活化發育而成的新生斷陷盆地。盆地長軸近EW向,南北兩緣新構造發育,隨著青藏高原的整體隆升而隆升,中晚更新世以來。大湖逐漸縮小,由于局部隆升差異而將大湖分割,逐漸形成現代眾湖分布格局。
色林錯不同區域之間表層水溫的最大變幅為1.3℃,而在10-15m水深的溫度最大變幅為1.7 ℃,25m以下底層水溫的最大變幅是1.5℃,說明在同一時間段內,色林錯不同區域同一水層中的溫度相對穩定。其內部深水區域的表層水溫相當穩定,晝夜溫差的最大變化僅有1.0℃。
色林錯近岸淺水區域表層在6月份的極端最高水溫為21.2℃, 極端最低水溫為11.0 ℃,日均溫為16.3℃;水溫變化幅度可達3.2 -7.5℃, 日平均水溫變化幅度5 .6℃,其幅度大于在同一時間段湖區內不同區域之間表層水溫的變化。同時, 波曲藏布下游6月份的極端最高水溫為24.5℃, 極端最低水溫為 4.0℃, 日均溫為15.3℃;水溫變化幅度為11.0-19.0℃,日平均水溫變化幅度達到14.5℃。
流域屬于高原寒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 太陽輻射強 , 日照時間長 ,冬春寒冷 , 夏秋溫涼 , 干濕季分明 .年日照時數2910~2970h, 年降水量290~321mm , 年平均氣溫 0.8~1.0℃,年平均最高氣溫5.5~6.9℃, 年平均最低氣溫-6.6~-6.0℃,年大風日數103~132d ,其中申扎年大風日數最多可達191d,出現在1984年 .
流域內有許多河、湖串通,組成了一個內陸湖群,流域面積45530km2,居西藏內陸水系首位。主要入湖河流有扎加藏布、扎根藏布、波曲藏布等,均從其東南部匯入。
扎加藏布全長409km,是西藏最長的內流河,發源于唐古拉山,于色林錯北岸入湖。上段東西向,長約80公里,為寬谷盆地,冰磧物發育;中段河谷寬窄相間,長約170公里;下段長230公里,色林錯附近沼澤發育。扎加藏布流域面積1.6675萬平方公里,河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
色林錯湖面面積在 1976年為1666.96km,1990年為1722.39km,到了1999年這個數值增加為1798.95km. 在1976-1990年時段內,湖面增長面積為55.43km,增長幅度3.32%.而在接下來的1990-1999年時段內,湖面增長面積為76.56km,增長幅度為4.44%.上述兩個時段內,湖面面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96和8.51km/a.1999-2007年間,湖面面積增長速率明顯加劇,湖面面積從1798.95km增加到2287.63km,面積增長了488.68km,增長幅度高達27.16%,面積年均增長率為 61.09 km2/a.2007年之后,湖面面積增長速率又恢復平穩,截至2009年11月,湖面面積僅增加了35.97km,面積年增長率為18km2/a.從1976年到2009年,色林錯湖面總體擴大656.64km,增長幅度為39.39%.近10年湖面面積增量是前24年增量的近4倍。遙感圖像顯示,2003-2005年間,由于水位不斷上漲,色林錯南部湖面在昌都崗地區同雅個冬錯發生了聯通, 并在此后的時間內,湖面逐步擴大到了雅個冬錯的西南岸。
西藏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西藏自治區西北部的藏北高原,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總203238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12570公頃,緩沖區面積1124610公頃,實驗區面積95200公頃。色林錯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93年,2003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